文明传承!平江大地更“清明”
2025-04-07 16:40:27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平江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邹泓涛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0735

清明即“清明”

曾昭志

当杨柳绿了河岸,当梨花白了枝头,清明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叩响四月的门扉。这个浸润着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,既是对生命本源的深情回望,更是对文明传承的时代拷问。清明即“清明”,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,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。



正如《岁时杂记》所言“清明最宜植树”,许多村民今年早早准备,这些天趁着大好春光又在祖辈坟前植下了棵棵柏树。松柏常青,枝繁叶茂,春风拂过墓碑,山头绿意盎然,仿佛在深情低语,那是对先人永远的思念。

时代风尚,清风文明。如今,人们习惯用植树造林替代焚烧祭品,还有更多人选择踏青郊游,拒绝扎堆祭扫,让清明的生态底色愈发鲜明。近日,平江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发出倡议,倡导清明节全县城乡居民朋友推广网络祭扫、代为祭扫等新型祭扫形式,提倡家庭追思、书写寄语等现代文明祭扫方式寄托哀思、缅怀故人,这不仅是时代要求的体现,更是文明意识的集体觉醒。当祭扫从物质形式转向精神传承,清明的本真意义才真正得以彰显。

今日平江曾发过一篇《一封特别的遗书》的文章,讲述了钟伟将军这位老共产党员对党的赤胆忠心,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虚怀若谷,对家乡故里的热爱和满怀深情。他在遗书中写道:“不要给我举行追悼会和灵前告别,并把我的骨灰撒在平江天岳书院我们起义的地方。”钟伟将军的“遗书”无疑是清明时节最生动的教材。

春风拂面,清正廉明。中央八项规定润物细无声,清明时节,不仅是追思先人的时刻,更是党员干部校准价值坐标的重要契机。媒体曾经报道,某地的“家书传情”活动让逝者的叮咛化作激励后人的箴言,某地在清明时以茶为媒,将“孝老爱亲”的传统融入现代生活。全县党员、公职人员要带头做到厚养薄葬、带头破除封建迷信、带头践行文明祭扫、带头弘扬时代新风,当他们以身作则选择文明祭扫时,这不仅是在践行职责,更是在为群众树立看得见的榜样。同时,还要积极向亲朋好友和身边群众宣传文明健康的祭扫方式,让大家争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、践行者、引领者,只有这样,文明新风才能吹遍城乡的每一个角落。

每年清明节,许多市民都会自发带着孩子来到烈士陵园,给他们讲革命故事,讲清明节的来历和现实意义,通过缅怀革命先烈、追思先贤典范,感悟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,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,让清明成为传承红色基因、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,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,让孩子们在追思中触摸文明脉络,汲取成长力量。

万物生长,气清景明。从生态保护到文化传承,从移风易俗到价值重塑,细微处都书写着新时代文明在平江大地的生动实践。在“雨纷纷”的诗意里,清明的精神内涵超越时空,绽放出永恒光芒。

责编:邹泓涛

来源:平江县融媒体中心

  下载APP